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局动态

中国矿业报:国土资源部赣南定点扶贫工作纪略(之二)

2016-04-20 00:00 来源:中国矿业报
浏览字号

  如何防范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风险,防止贫困农民的下一代成为“贫二代”?这是扶贫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培育和扶植当地具有内生活力的脱贫主体,发展产业,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道。因此,扶贫工作不能仅仅是“输血”,更需要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从1987年在赣南开展扶贫工作开始,就已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

  29年来,国土资源部在赣南实施了一大批扶贫项目,在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治理、土地开发整理、遥感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扶贫工作,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快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勘查矿产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赣南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誉,地下蕴藏的矿产达百种之多。

  但是,由于勘查程度不高,优势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受到制约。而地质勘查正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优势。从1987年起,原地矿部就将矿业开发扶贫作为突破口,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200多个具有地勘行业特色的扶贫项目,帮助建设了会昌岩背锡矿、会昌九二盐矿、兴国留龙金矿等一批“扶贫矿山”。

  现如今,岩背锡矿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锡矿。而依托九二盐矿的丰富资源,一座现代化工业园也正在崛起。

  国土资源部成立后,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实施后,进一步加大了对赣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力度,为赣州部署了地质大调查、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等20多个项目,先后开展了贵金属、有色金属和以萤石为主的非金属普查,完成矿产勘查开发项目227个,无偿向地方提交矿产地勘查资料112处,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为赣州的稀土、钨和氟盐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针对赣州优势矿产资源发展,国土资源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比如:把赣州列为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联系点;支持赣州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将赣南钨矿、稀土列入全国首批40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支持赣州稀土开发综合利用试点;支持赣州稀土、钨资源接续;加大对赣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将赣州大余县列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将赣州龙南、寻乌等4个稀土矿区列为首批国家战略资源矿产地储备试点;将赣州12个矿山列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等等。

  上述政策和举措进一步规范了赣州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力地助推了赣州矿业经济稳健发展。

  调查农业地质,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为了支持赣南发展果业、综合开发农业和优化自然环境,1988年~1991年,原地矿部投资864万元为赣南设立了一个航空摄影专项,并从部长基金中拨出100多万元专款,对赣南地区5.4万平方千米(含邻省接边区域)的范围进行航空遥感地质综合调查,制作出了一套卫星摄像图片和地质构造、土壤分析等解译资料。

  上述航空遥感成果,很快成为赣南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城建等各项建设的基础资料,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农业、林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上世纪90年代初,以这套航空遥感成果资料为依据,赣州大力推进“山上再造一个赣南”战略,使赣南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赣州已成为全国最大脐橙主产区,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脐橙种植基地,当地60万果农从中受益。2002年,国土资源部在赣州实施了国土资源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圈定了125万亩宜果、宜烟、宜茶产业发展区域,建立了宜烟、宜茶区的地质环境模型和综合环境信息库。

  2007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在赣州陆续部署了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基本查明了工作区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在赣县、崇义、安远圈定了一批富硒(或富锌)土地资源,在崇义发现了天然富硒、富锌茶叶,在龙南县发现了天然富硒水稻与大豆。

  通过国土资源环境评价与基础地质研究,赣州初步划分出了适宜种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分布区域,为推进赣州土地资源生态管护、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等提供了科学保障。

  在开展农业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实施科技示范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46个,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种、养、加项目,帮助全市扶贫重点村发展各类种植业10万余亩,帮助安远县建立脐橙母本园和黄姜皂素检测室,进行生物菌肥试验,扶持宁都县湛田乡种植太空莲和无核椪柑,在赣县、上犹县分别建立了三元、四元良种猪扶贫示范基地,等等。一系列举措,为当地农民增收开拓了广阔渠道。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秀美乡村

  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国土资源部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开发扶贫,通过采取引山泉水新建蓄水池、有塔式供水、新挖井三种方式,实施找水打井项目近40个,打百米以上的深井和大口径民井100余眼,解决了贫困地区近20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促进了当地特种养殖业迅速发展。同时,国土资源部还实施了15个降氟改水工程,使1.3万人摆脱了高氟地方病的折磨。

  针对赣南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国土资源部将扶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抓好村级公路、国土整治、旧村旧房改造、改厕改卫、沼气池、安全饮水、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路相通、地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29年来,国土资源部在赣南累计实施路桥建设项目165个,新修、改造、硬化乡村公路472.6千米,建桥梁9座,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89个,新建、维修了水陂、水坝、河堤、山塘、水渠等设施72处(座),直接帮扶贫困村284个,项目覆盖受益贫困村1043个,使2.221万户、11.96万人受益。

  治理地质灾害,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赣南是典型的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而且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矿业的粗放式开采,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隐患增多,成为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

  29年来,国土资源部投入数亿元资金,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治理与矿山环境恢复,实施地质灾害区划治理项目19个,对全市100多个废弃矿区进行了恢复治理,废弃稀土矿山治理面积达21.95平方千米,在肥力相对充足的矿区周边鼓励农民开垦,栽种果树,让昔日的“不毛地”披上了“绿衣裳”,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花果山”。

  这些项目的实施,基本摸清了赣南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和规律,有效防止了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控制了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逐步恢复了矿区植被,极大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让一大批废弃矿区重现生机。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还组织地质工作者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避灾搬迁工作,安排专门项目和资金,有序引导贫困人口由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转移,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扶贫对象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就业创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据统计,2011年以来,赣南地区累计完成搬迁5072户、28454人,1000余处地灾隐患点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水上漂”农户1246户、4988人通过移民上岸搬迁安置工程,实现了安居乐业。

  保障发展用地,促进扶贫项目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赣州的用地布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针对赣州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因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不能落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国土资源部对赣南地区在用地规划保障上进行了及时调整,连续四年支持赣州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与适时修改。

  据了解,其调整范围涉及18个县(市、区),调整优化用地总规模达9.33万亩,从而满足了南康家具产业,龙南深商工业园,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瑞(金)、兴(国)、于(都)经济试验区,“三南”加工贸易区,赣州综合保税区和各类产业园升级扩园等各类平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需求。

  在用地计划保障上,国土资源部对赣南实行“应保尽保”政策,连续四年保障8个国定贫困县“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项目用地,累计下达专项计划1.98万亩。赣州紧紧抓住专项用地计划的契机,科学规划和选址,将专项计划用于综合保税区、赣州职教园区、瑞金中小学教育园区、叶坪革命旧址升级改造、宁都脐橙深加工项目、上犹赣西大道等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重大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

  危旧土坯房改造是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国土资源部将其纳入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实行应保尽保政策,共下达专项用地计划2.16万亩。赣州市用足用好专项用地计划,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并将增减挂钩、农民建房、灾后重建指标等捆绑利用,落实到全市2288个安置点。自2012年以来,赣州累计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69.52万户,使近300万农民告别了危旧土坯房,其中贫困户达8万户,受益贫困人口达30多万人,改造力度之大、户数之多前所未有。

  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赣州山多田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且耕作条件差,土壤肥力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村脱贫,还从根本上制约着赣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为此,国土资源部大面积帮扶赣南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修建机耕道,提高土壤肥力,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民耕作更为方便,水利排灌更加畅通,土地和水利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幅增加了优质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据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土资源部共安排赣州土地整理项目60多项,项目资金达8亿多元,建设规模达30余万亩,新增耕地6万亩,使项目区16个县(市)、80多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的23万多群众直接受益。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还大力支持赣州利用4.88万亩“黄龙病”灾毁园地和30万亩坡度小于25度的低质残次林地开发成耕地,用于占补平衡,既增加了耕地,又改善了农村面貌。

  开展“三项试点”,促城乡统筹发展

  为保护赣南有限的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破解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用地紧张的难题,国土资源部支持赣州同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项试点”,下达试点规模9.66万亩,并指导试点县严格开展试点工作——

  一是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的拆旧区复垦与迁村并点、土坯房改造相结合,对闲置的农村宅基地进行复垦,盘活了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同时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的建新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美化了村庄,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

  二是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实施过程中,将城镇建设和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荒芜山坡要地,实行“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采取“人造平原、依山就势、台地工业”三种模式加快项目建设,开辟了一条保护优质耕地、建设用地上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三是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复垦区的治理,使几乎零效益的工矿废弃地披上了绿装,缩减了建设用地规模,将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城乡建设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再生利用,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三项试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赣州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科技培训,增强县域发展后劲

  贫困乡、贫困村普遍缺知识、缺技术、缺人才,这是赣南老区处于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土资源部坚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实施了希望工程建设、危房校舍改造、农民知识化培训、机关公务员下乡支教、1+1结对助学等一系列科教扶贫措施,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解决了贫困农民的“穷根”问题。

  29年来,国土资源部实施人才培训、教育扶贫项目146个,援建、联建了12所希望小学,改造了24所贫困乡村小学的危房校舍,建筑面积达19910平方米,圆了2万多名贫困学子的上学梦。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先后举办了矿业开发、企业管理、种养技术、农民进城务工技术等各类培训班373期,在兴国县创办了“赣南种养业培训中心”,为赣县、兴国两县建立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聘请专家学者送教下乡70场次,累计培训5.1万人次。

  科技培训和教育扶贫,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素质,有效增强了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浏览次数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