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政府部门及时预警和果断转移,后果将不堪设想!”6月22日,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加义镇联合村,刚经历转移避险的村民望着屋后崩塌的山体与受损的房屋,既有后怕,又难掩劫后余生的庆幸。
当天,一处体量达170立方米的山体滑坡突袭村庄。因群测群防员的及时发现与果断转移,该村最终实现2户12人“零伤亡”。
这成功避险的一幕,是岳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十余年开展地灾防治工作的成效之一。截至2025年,该市已连续十余年保持地灾“零伤亡”纪录,并坚持以“生命至上”的坚守,为群众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固本强基十年来,岳阳市始终把“固本强基”作为抓手,从制度体系构建、细节精准把控到源头风险防控,层层发力、久久为功,为全市地灾“零伤亡”筑牢基础。
体系筑基,完善制度保障。严密的政策体系、政府导向是防灾减灾的“导航仪”。近年来,岳阳市逐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村(组)、户”五级责任体系,持续优化《地质灾害防御响应方案》和《应急预案》,最终形成“责任明确、反应快速、技术保障、全民参与”的立体防治网络,基本实现联防联动、群测群防的防灾合力。
细节铸盾,强化精准应对。岳阳局始终坚持以“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抓实抓细地灾防治各项工作。工作人员对全市地灾风险点、切坡建房户全面摸排,为村民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实现风险“底数清、情况明”。同时,常态化开展村级地质灾害避险演练,重点打通基层断路、断通信情况下的自救互救通道,力争把风险解决在成灾之前。
关口前移,强化韧性建设。该市全面加强地灾风险源头管控,严控切坡、临坡建房,强化地灾风险调查成果在乡村规划编制中的应用;践行“平急结合、平急两用”,在乡村规划中科学设置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切实提升乡村地区防灾韧性。
全民筑防地灾防治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岳阳市以提升群众防灾意识与自救能力、压实基层责任作为突破口,逐步构建“风险精准防控、力量快速集结、群众有序参与”的立体化防灾体系,让“人人都是安全员”成为常态。
强化意识,提升能力。岳阳局联合应急、水利、文旅、教育等部门开展地灾与山洪灾害综合避险演练,提高各部门多灾害并发下的协同联动能力和管理水平;坚持在每年汛期前向山区群众发放《农村自建房风险隐患自查表》,潜移默化提升群众防灾意识。
协同联动,靠前指挥。岳阳市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市地灾防御突击队,在一线当先锋、打头阵,充实基层巡查排查、转移避险、应急处突力量。极端天气下,基层干部主动扛起责任、果断决策,推动灾害应急响应时全民协同联动。
严明纪律,聚力攻坚。面对汛期等关键节点,岳阳市始终严明工作纪律,第一时间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御的紧急指令》下发至一线;聚焦山区小气候环境,坚持提前预警、提级响应、提早行动,留足转移“提前量”、打好防灾“时间差”,成功实现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科技赋能面对地灾防治中“转移谁、何时转、转后如何管”等难点痛点,岳阳市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新路径,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平台集成,推动地灾防治从“经验防控”向“智能精准”转变,让科技成为守护群众安全的“硬核力量”。
分类管控,精准避险。岳阳市根据风险等级,划分四类地灾风险住户,针对性地开展避险转移工作,重点防控区域创新布设禁区探测设备,解决灾前灾后人员统计难题,为“应转尽转”提供动态数据支撑,突破“转后管”困境。
智能监测,预警必达。该市运用微波技术以极低成本代替建设传统雨量站的新路径,解决气象数据不精准且无法到点到面的问题。该市还在高风险区创新部署长续航北斗报文和波链终端设备,确保断网断电情况下,预警信息能进村入户,攻克“何时转”瓶颈。
平台集成,高效管理。该市创新构建“智防物联网终端集群”系统,整合地灾信息查询、风险预警、人员转移、指令下达、状态通知及反馈闭环等全流程管理,实现精准预警与避险转移的“一键式”高效管控,形成“一点部署,多级联动”机制。
十年来,岳阳局始终坚持将“严防死守”指令落地,把政策条文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用实际成效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岳阳局负责人表示,未来会持续以“人防﹢科技防”为抓手,升级“智防物联网终端集群”系统,让预警更精准、响应更快速。同时,不断建强群测群防队伍、深化防灾知识普及,让人人当防灾减灾“安全员”,持续筑牢地灾防治“安全网”。
作者系市资规局党组书记、局长 许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