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力实现万亿目标 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
更新时间:2022-12-28 来源:岳阳日报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力争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万亿GDP这一目标是市委市政府充分调研、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重大决策,全会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吹响了向“万亿俱乐部”进军的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岳阳发展动力强劲,成绩斐然。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837亿元增长至4403亿元,今年有望突破4700亿元,全省第二经济强市地位持续巩固;岳阳连续五年上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今年进出口总额有望突破700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城陵矶港集装箱吞吐量由16万标箱到今年已突破100万标箱,已成功迈入“百万标箱枢纽大港”行列。
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经济总量上来了,集聚辐射的能力就更强,更有利于创造各种就业机会,集聚人口,汇聚民心。对标岳阳周边城市,省内有常德、株洲、衡阳、郴州,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有襄阳、宜昌、赣州、九江、芜湖、安庆,多年来谁抢占先机谁就有更多话语权。岳阳唯有认清宏观形势,全力抢赛道、育先机、开新局,才能保障民生、稳住地位、不被发展洪流淹没。面对新形势、新局面,岳阳提出万亿目标、实现跨越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也是市委市政府的使命担当,更是岳阳人民的深情期盼。
岳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全会部署要求,着眼全市发展大局,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踔厉奋发,全力以赴保要素,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得益彰的国土空间格局,以高效优质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夯实万亿目标实现路径。
聚力优势产业强链升级,坚定不移走好产业强劲之路
坚持产业立市、产业强市,坚定不移将产业链建设作为推动岳阳高质量发展的主攻点,彰显方兴未艾的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现代石化产业,确保乙烯项目、己内酰胺项目全面落地投产,推动“两厂”一体化改革,建成千亿元企业。举全市之力推进现代石化产业发展,瞄准“基础+高端”“化工+材料”发展方向,大力引进锦纶纺纱、工程塑料等下游产业项目,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油头化尾”全产业链,打造湖南现代石化万亿产业核心基地。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至2035年共安排了120.41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其中重点保障产业项目落地,通过“三区三线”划定,为全市575个交通、水利、能源、产业等重大项目预留充足空间,保障产业园区用地规模不低于100平方公里。不断加快产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七大千亿产业和“12+1”优势产业链。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市委、市政府战略走”,建立重大项目“一对一”服务专班,用足用活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挑战不可能”精神,全力服务“12+1”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项目要素“应保尽保”。此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北斗应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新能源、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应用推广,勇于开辟新领域、塑造新动能。
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统筹规划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制定产业布局指南,积极推动产业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以园区为载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做强做优产业园区,夯实制造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科学划定园区功能分区和拓展空间,合理确定园区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用地比例,切实改变园区功能分区散乱、项目布局随意化的局面。科学确定园区产业定位,引导每个园区按照“一主两特”的方向布局产业,推动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统筹好质量和速度、规模和效益,探索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单位用地投资强度、销售收入、税收、能耗、排放等为主要指标的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提高园区资源要素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发展壮大园区主导产业集群。鼓励园区开展跨区域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共同建设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和飞地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创造条件。
到2030年将建成湖南绿色化工高新区、城陵矶临港高新区、岳阳经开区、汨罗高新区、湘阴高新区5个千亿园区,现代石化、食品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7大千亿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型,特别是明年中央“五大政策”协同发力,资源要素条件足可支持,只要多方发力,共同向上,铆足劲跑起来,按照城市发展规律,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30平方公里,至2035年用地规模将达到605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完全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聚力发展港口经济,坚定不移走好开放领跑之路
岳阳作为湖南唯一的沿江城市,通江达海的桥头堡,是湖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建好开放载体,加快各类通用码头、煤炭码头、散货码头以及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岳阳城陵矶港为主枢纽港,以湘阴虞公港、华容港和临湘江南港为次枢纽港整合湖南内河港口资源,着力构建以城陵矶港为龙头的“一江一湖四水”港口网络体系,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沿江沿湖港口集群,彰显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争当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先行者。
畅通开放通道,拓展城陵矶国际航线,推进中非工贸产业园、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岳阳产业园建设,主动参与湘鄂赣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外贸进出口态势回升向好,加快打造“中部双循环大通道”国家级物流品牌。
加快建设城陵矶港口物流园(城陵矶水港)、胥家桥综合物流基地(中欧班列岳阳站陆港)、临空经济区航空物流基地(经开区空港)等重点项目,实行“三港驱动”。依托城陵矶新港,发挥湖南自贸区岳阳片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高能级平台优势,全面完善基础配套,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壮大临港经济,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依托三荷机场,加快改扩建步伐,着力完善货运功能,申报建设航空口岸,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临空制造、航空快递物流和运输相关服务产业,推动构建临空产业体系,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航空货运枢纽。依托“湘欧快线”,开通中欧班列始发站,实现铁、水、公等多式联运无缝对接,建设“一带一路”重要物流节点和内陆开放高地。
聚力生态经济价值转换,坚定不移走好绿色示范之路
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确定为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示范项目、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点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能倍增、资源占用和能耗排放剧减。产能从30万吨/年提升至60万吨/年,岳阳将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之一,带动下游千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用地从4066亩缩减至2650亩,化学需氧量下降64.74%,氨氮下降65.59%,二氧化硫下降70.6%。该项目及临湘高新区沿江化工企业关停搬迁改造,将加快动能转换,强化转型倒逼,实现腾笼换鸟。到明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阳五周年之际,全面解决化工围江问题,实现沿江岸线“镶”上绿边,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精心打造“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频现江豚的微笑、候鸟的欢歌、麋鹿的倩影,用心当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促进者,推动绿水青山成为岳阳发展的“硬核竞争力”、岳阳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彰显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
拓展生态经济路径,统筹开展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深入推进系统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园林城市(县城)、森林城市等各类生态创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碳汇林建设,建成一批村庄绿化示范村。开展低碳建筑发展行动,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市。充分发挥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国际观鸟村”、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观鸟之都。
科学谋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统筹推进区域环境治理、航运物流枢纽建设、天下洞庭农(文)旅品牌策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申报、精心组织实施洞庭湖区域山水项目,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全覆盖,还清洞庭湖区域环境污染历史欠账,建设生态湖区、大美湖区、价值湖区。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向生态要效益,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聚力深化区域协同,坚定不移走好人民共富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岳阳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经济走廊交汇点的枢纽功能,深度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发挥好岳阳作为“一带一部”核心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岳阳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重要作用,推进县市区共建共享与区域协同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市域构造“一轴三带,一主四副”空间体系,打造核心江湖、东部山林、西部田园、中部城镇、拥湖发展的市域总体格局。中心城区构建“港产北拓、大城南联、东部发力、西部提升、点亮滨湖”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坚持夯实“两带”支撑,培育北部沿江经济带和南部区域合作带,推动北融南接构建新格局。向北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以“三区一港五口岸”为龙头,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为引领,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快长江沿线县市区协调联动,推动构建长江百里绿色经济发展走廊,辐射带动腹地经济发展;加强与长江沿线地区的交流合作,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强化通道、港口、产业、科技等领域协作,大力发展水水、水公、水铁中转运输,着力招引头部企业落户入驻,推动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向南深化密接“强省会”战略,发挥平江、汨罗、湘阴、屈原等南部县市区邻近长沙的地域优势,依托平汝高速、许广高速、平益高速、107 国道、芙蓉北路等交通干道,加强与省会长沙的合作,推进交通互联、园区共建,打造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带,分享长株潭一体化的战略红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布局45分钟城市圈、30分钟日常圈、15分钟生活圈,统筹产业园区、生活社区、商贸街区、文旅景区建设,促进产业配套提质增效、市政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提标扩面、中心城区提级扩能,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通过“留白增绿”等方式适当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走好改革创新攻坚之路
岳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践行发展主力军使命定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强化要素支撑保障,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和“三资改革”为切入点,把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和增加财源保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聚焦项目导向,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建立重点项目建设“一对一”工作专班,采取“倒排工期、倒逼进度、考核问责”等硬核举措,相继出台十条硬措施等一揽子“优服务、稳大盘”政策措施,对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的入规立项,特事特办,推进项目落地,破解发展难题。创新推行“极简审批、拿地即开工”模式,全力助推重点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建立“多规合一”协同审批及“一张图”信息系统,强化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实行全流程审批,促进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交房即交证”改革。出台《损害营商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实施细则》,以“自我革新、刀刃向内”的魄力和勇气,倒逼责任落实、服务更优。科学开展事权下放和赋权工作,向各区政府(管委会)进行了112项放权赋权。在推进“放”的同时,认真研究“管”的实效,坚持“分事不分家,分权不推责”“放权不失管、监管不缺位”原则,切实扛牢对下放权力负有的行政指导、监督、考核责任,积极指导各区自然资源部门承接、运用事权等后续一揽子工作。
系统考虑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高效探索“土”和“金”等资源运作改革,市本级供应建设用地194宗802.14公顷,出让价款106.63亿元。科学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根据砂石土矿供需失衡现状,靠前服务、优化流程,有序推进砂石土采矿权出让,保障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和民生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尽力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全面清理低效闲置利用土地,开展“僵尸企业”处置专项行动,高效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事项,有效利用城市“边角料”资源,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确保把土地和矿产资源效益最大化。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务实担当续写华章。瞄准万亿目标大关,需要真抓实干,奋力登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岳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岳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将围绕万亿目标,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抓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为岳阳的经济腾飞新局面贡献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