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预警 精准转移——湖南省岳阳市探索地质灾害双防双控纪实
更新时间:2023-06-13 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及时预警、提前转移,是防御地质灾害的有效办法。随着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精准回答转移谁、何时转、怎么转等问题,避免陷入“人海战”“疲劳战”,是基层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难题。
湖南省岳阳市位于山地丘陵区,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去年以来,岳阳市开展地质灾害精准预警和避险转移试点,推进地质灾害防控由“群测群防﹢隐患点防控”向“人防﹢技防”“隐患点﹢风险区”双防双控转变,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地质灾害预警响应避险转移机制。
聚焦“转移谁”,精准调查分类
汨罗市川山坪镇玉池山村,位于莽莽玉池山腹地,风景秀丽却也常受地质灾害威胁。2016年7月4日3时,村支部书记陈海波在雨中巡查时突然发现,山沟里原本清澈的流水变得十分浑浊,判断很可能要发灾。他立即上报险情,迅速组织村民撤离。经过两个小时,142户526名村民全部撤出。10分钟后,伴随着一声巨响,大型山洪泥石流暴发,无一人伤亡。“凌晨三点能发现迹象,多亏了陈海波书记的责任心!”汨罗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利权,回忆起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近年来,岳阳市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压实。纵向构建了六级责任体系,明确县市区领导包镇、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党员包户、监测员包点职责。横向协作联动,与湖南省地质院签约选优配强“一县一队”技术支撑力量;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与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会商研判机制。
责任之下更是压力。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遇到大雨天就成片地大规模转移人员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却也带来政府投入大、部分群众不理解等问题。如何让避险转移更精准,成为迫切需求。
我国已查明33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仍有大量隐患未被发现。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新发生的地质灾害,80%发生在隐患点范围外。随着极端天气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防治亟须由“点”向“面”拓展。
2022年,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统筹确定由湖南省地质院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在岳阳临湘市羊楼司镇开展地质灾害精准预警和避险转移试点研究,结合1∶1万地质灾害调查风险评价成果和切坡建房风险评价成果,以村为单元划定避险转移区,同时将避险转移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住户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在试点中,临湘市自然资源部门组织技术单位开展地毯式排查,结合住户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条件,将地质灾害风险住户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极高风险住户,包括在册隐患点、高危切坡建房户、极高风险斜坡单元;第二类为高风险住户,包括切坡建房威胁户、高风险斜坡单元;第三类为中风险住户,包括临坡、临沟、临崖、临水威胁户;第四类为低风险住户。精准调查分类对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红橙黄蓝四级预警等级,让避险转移有的放矢。
聚焦“何时转”,精准监测预警
“嘀—嘀—”5月22日9时许,位于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镇五洋村大水片庙坪组的滑坡普适型监测设备发出预警。经排查,监测点附近出现多处坡体开裂、变形,最大裂缝长约10米、宽约40厘米、深约3米,滑坡随时有整体滑动的可能,情况十分危急!
岳阳市县自然资源部门、镇政府及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立即转移滑坡前缘5户16人,并划定、封锁危险区。5月22日18时,滑坡前缘发生土体崩塌,由于转移迅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据悉,该滑坡现状处于强变形阶段,滑坡方量约1.5万立方米,一旦整体滑动,将直接覆盖下方道路约50余米,堵塞公路下方唯一的一条溪沟,有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潜在威胁溪沟周边40余户16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不是监测设备提前预警,后果不堪设想。”五洋村村干部说。
让精准的预警信息跑在灾害前,是防灾避险的关键。湖南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以岳阳市为例,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722处,数量并不大,但切坡建房户却有5.4万户。按以往数据统计,湖南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70%以上与切坡建房有关。点多面广、布局分散的危险隐患,仅靠“群测群防”很难及时精准预警。
岳阳市在试点中着力提升“技防”程度,将提高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监测预警预报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试点采用雨量计与微芯桩作为监测主要手段,结合土壤含水率计等设备,完善灾情监测体系的“哨兵”和“耳目”,在羊楼司镇安装雨量计40套、土壤含水率监测站10套、微芯桩65套。
从2020年开始,岳阳市共安装专业自动化监测点4处,343处普适型监测预警实验监测点共安装设备998台套,通过科学设置监测设备、不断优化各类监测设备的初始预警阈值,使预警信息更准确。
聚焦“怎么转”,精准避险安置
5月17日,羊楼司镇黄沙村南冲组村民陈大爷家中的室内报警器发出刺耳的警报。“后山有情况!”正在附近开展工作的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技术员李朋飞一边飞奔上山核查,一边提醒陈大爷拿上智能头盔做好避险准备。
在羊楼司镇,像陈大爷家一样的167户极高风险住户,家中都设有一个形似电话的入户报警器和一顶智能头盔。这是正在建设的乡镇地质灾害智能防控系统的一部分。
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周军介绍,农村地质灾害预警“叫应”一般靠敲锣、口哨、大喇叭等,但受威胁群众是否接收到信息、是否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政府部门不能随时掌握,只能一遍遍打电话、敲门核实催促。有了入户报警器和带有定位、报警和照明功能的头盔,指挥中心后台可随时跟踪转移路线,指导群众安全转移。
为了使转移避险快速有效,试点通过乡镇地灾智能防控系统的建设,编制村、镇级避险转移应急预案,充分发挥乡镇避险转移的主动权。岳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袁强告诉记者:“以前避险转移需要从村到镇、县层层上报会商,再层层回传信息,流程比较长。现在通过监测设备发出的预警直接入户,极高风险住户的避险乡镇就可以决策,指挥决策更靠前、指令传达更高效、调度转移更精准。”
羊楼司镇目前划分了107个避险转移区,按区分别设定转移路线及安置场所,完善了各场所的设施设备、物资储备、生活医疗保障等,并通过“明白卡”或演练,提前将转移路线和安置点等必要信息告知危险区群众。
“经过多轮强降雨的检验,就目前情况看,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岳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许淞说,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重大,岳阳市自然资源部门将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扛牢责任、抓牢措施、守牢底线,积极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提升防治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