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唱响小田“变奏曲”
更新时间:2024-07-22 来源:汨罗市自然资源局
八百里洞庭,自古以来便是养育代代中华儿女的鱼米之乡。
位于洞庭湖东畔、汨罗江下游的汨罗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上是一块必不可少的“压舱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作为“压舱石”的汨罗,对于土地有着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与执着。
“改田”进行中,生活“田”蜜蜜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作为湖南的“改田尖子生”,汨罗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啥好妙招?答案就是12字——乡贤出资、村民免租(5年)、财政补贴。
事实上,这项模式早在2021年就开始萌芽。其时,桃林寺镇高丰村在破解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钱从哪里来”这道必答题时,通过引导企业、乡友乡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资本投资,吸引了乡贤能人黄吉光等人先期垫资推进建设。同时,经群众评议之后,村集体做出了暂免五年流转金的决定,交由合作社建设高标准农田。
群众有热情,为推进“小田改大田”工作扫清了不少障碍。
2022年,神鼎山镇黄柏村村支两委商讨后决定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小田改大田”项目建设。但当时村里没有合适的种粮大户,农田改造费用存在缺口,而且村子里耕地的落差高,“改田”的难度大。
就在这时,黄柏村党总支书记井苗苗想起了村里热心家乡建设的“能人”沈强。于是,井苗苗带着村干部找到沈强,将村里的计划告诉沈强,并试探性地邀请他参与进去。沈强毫不犹豫地说,“我来改,先改1000亩。”目前,沈强已经在黄柏村推进了17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其中。
“汨罗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先流转、后建设’,建设前,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对田块实行统筹规划;建设时,统一土地平整,统一设计,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后,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效益落地。”汨罗市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与此同时,汨罗市还推出了不少创造性举措。例如,开展田间“共杆并线”行动,全市62个项目区迁除空杆5548根,扫清田间障碍,节约大量耕地,提高机械化水平。
据统计,2023年,汨罗全市推进“小田改大田”6万亩,合力把“巴掌田”变成了“大丘田”,“低产田”变成了“吨粮田”,“抛荒地”变成了“致富田”。
小田变大田,产量“节节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了,效果究竟如何?
对此,种田17年的向铁青最有发言权。
2007年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向铁青,是汨罗市罗江镇的种粮大户。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立了罗江镇惠农服务中心,与罗江镇7个村展开合作。今年,向铁青带领合作社成员一起流转了12000多亩田地。除此之外,合作社还为周边8000亩田提供育秧、播种、收割等社会化服务。
目前,他所流转的土地中大多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以水稻收割为例,建设之前,水稻收割亩均价格100-160元,建成后的收割成本最低降至50元/亩。”
去年,向铁青带领合作社管理的农田实现水稻两季粮食总产量1.3万吨,平均亩产比未入社农户高近50斤。
不仅省时省力,还高效高产,像向铁青这样的种粮户真切感受到了“改田”的好处。
今年年初,向铁青还投入1800万元,建设了湘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中育秧中心,建成后能为2万亩稻田提供秧苗。同时,在育秧大棚的“空窗期”,他还探索种植了辣椒,提高收入、收回成本。
小田变大田,“低产”变“丰产”。据悉,汨罗市在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了“林耕置换”、推动“山上换山下”,进一步优化耕地布局;依托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推动规模机械化种植,粮食产量亩均提升100余公斤,解决耕地抛荒3000余亩,达到了粮食产量提高、社会资本不亏、大户耕种方便、农民流转稳赚、集体经济增收的“五赢”效果。